地大新闻网讯 七秩奋进,春华秋实。在70年的办学育人过程中,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以下简称“机电学院”)始终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与共和国的制造业发展同频共振,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提供人才培养支持,围绕行业共性技术难题进行攻关,围绕企业需求提供智力支撑,形成了以研究“智能地质工程装备”为特色,以实现教、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目标,服务于地球科学领域的新工科学院,在国内机电领域享有盛誉。
党建引领 思政工作独具特色
机电学院起源于1954年创办的探矿工程系勘探机械专业,经过几代机电人的砥砺奋进,1998年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合并组成全新的机械与电子工程系(院级),经2003年与2008年两次调整,更名为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学院现有机械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工业设计系、通信工程系等4个系和机械工程教学实验中心、CAD中心和装备与仪器研究所3个校级教研中心(所)。拥有教职工135人,专任教师105人,其中教授29人、副教授61人、博士生导师19人、国家人才计划2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湖北省人才计划6人。拥有工程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机电类创新创业跨学科教学团队等2个省级教学团队,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1门。
机电学院开展“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主题团日活动
机电学院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构建了以易班为统筹,“地大机电人”微信公众号为建设重点,空间、抖音、贴吧等多方位网络平台为支撑的“互联网+思政”育人格局。
机电学院党委坚持以党建引领班团建设协同发展,以样板党支部建设为抓手,紧扣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探索形成了“党员骨干培训班”、“向阳团校”、“学生骨干论坛”、“我的大学我的成长季”系列讲座、机器人大赛等具有机电特色的品牌工作,学院积极邀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作主题讲座,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抗疫精神传达到每位学生心中,提升了育人成效。2016级博士生韩磊先后获评2018年度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2020年度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2020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等奖项。
与时俱进 新工科教育再上新台阶
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为积极配合国家战略规划及政策要求、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的教育改革需要,机电学院以“创新、务实、博学、求知”为宗旨,主动布局“新工科”人才培养和教育创新,形成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工业设计、通信工程为代表的“新工科”专业方向,拥有地质装备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和机械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设计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装备总公司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岩土钻掘与防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高等学校电子电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北省智能地质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先进钻掘机械装备技术转化中试基地等5个国家、省部级教学和科研平台,其中机械工程已成为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智能地质装备”方向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两个专业为国家级“双万计划”建设专业,通信工程为省级“双万计划”建设专业。学院现有在校学生2400余人,其中本科生1800人,硕士生、博士生600余人。
作为教育部国家级“卓越工程师”计划建设单位之一,机电学院以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重要依托,大力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在新经济、新产业背景下,学院始终坚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四个回归,突出地学优势,面向新工科建设的新要求、新趋势,构建了以个性化为前提、信息化为手段、协同化为基础、社会化为途径、国际化为外延的“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一批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深厚的人文与自然科学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富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高素质新工科人才。2019年以来,学院设立了出国访学专设项目,组织了3批次累计60余人的专场访学活动,助力学生国际视野拓展。
68年来,机电学院先后培养了12000余名毕业生,包括“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姚宁平、“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张福强、北京奥运会珠峰火炬传递接力登山队队员袁复栋、富有爱心的民营企业家卢禄华、冲锋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场的国防生罗灵、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钟贤等。500多学生获得各项奖项荣誉,其中有2018年度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2020年度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2020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等。学院培养出的新工科人才在智能制造、智能建造、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自然资源等相关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机电学院举办机器人大赛
“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我们将老师上课讲述的设计方法进行了实际的应用,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不断积累沉淀设计方法,提升学习能力。”074191班杨晨浩表示。在今年5月,由武汉华为硬工体验设计部举办,机电学院工业设计系和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产品设计系联合参与的“华为智慧办公产品体验创新工作坊”收官,杨晨浩带领的本科生团队荣获最佳创新奖。
近五年来,机电学院学子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在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机械设计创新大赛、石油装备创新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铸造工艺设计大赛等多项重大专业赛事中屡创佳绩,获得数百项奖励,主持各类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约280项,15支创业团队注册了创业公司,本科生就业率达95.48%,研究生就业率达100%。
机电学院党委书记瞿祥华表示,未来,机电学院将进一步联合企业、行业整合优质产业资源和社会资源,打破制约人才培养的壁垒和边界,以“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时俱进地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
校企携手 “政产学研”合作融合步入快车道
“政产学研”合作是激发企业科技创新活力、实现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培育新兴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支撑。机电学院积极推进“政产学研”合作,今年2月,由苏州展翘电器有限公司委托机电学院教授团队开发的“芳香块组装封装智能生产线”完成功能测试,交付试产运行。交付不到3个月,该生产线就实现了生产全过程自动化。从芳香块注塑出模、胶道去除,到芳香块重量及通风口在线测量、支架自动串联输送,再到芳香块支架组装、成品密封包装,全流程智能化生产。每10秒下线一个产品,单个产线年产达到210万个,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能,走出了一条技术创新与市场培育良性互动的新路子。
今年7月,机电学院与东莞市高贝瑞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工业视觉检测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旨在推进双方关键性技术研发和转化,以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为媒介,组织学院和企业通过自主研发、联合攻关等方式,加快关键性和前瞻性技术研发,积极推进相关新技术成果产业化。
为帮助学生学以致用,用以所学,今年6月中旬起,机电学院组织工业设计系的34名大三学生先后赴芜湖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为期三个月以上的在岗实训实习,深入车间历练,促进专业应用理论与工程实际的结合,掀开了我校与芜湖市政府校地合作的序幕。
2018年4月18日,由机电学院和三一重机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正铲液压挖掘机SY850H,在江苏昆山正式下线交付。
通过促进校企精准化对接,机电学院探索出一条学院和企业培养人才的新路,帮助企业招录了更多优秀人才,为学院毕业生创造了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据了解,近年来,学院与深圳康佳电子集团、埃夫特机器人有限公司、中铁装备集团等45家国内外知名企事业单位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拥有各级各类实习实训基地312个、校级及以上实践教学基地44个,每年有500名学生深入生产一线,开展实习实训,获得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项目42项,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机电学院组织学生赴韩国汉阳大学访学
机电学院一贯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与世界一流高校、顶级研究机构开展广泛合作,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大学等十余所海内外知名高校建立了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十二五”期间,机电学院开始招收通信工程全英文留学生班,总计培养了来自19个国家的65名留学生。
主动作为 科研与行业需要紧密相连
第五届中国智能地质装备技术发展论坛在我校召开
长期以来,机电学院教师应用机械、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先进设计理论与技术方法,致力于机构学及机械系统动力学、先进机械设计方法、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开展新型智能地质工程装备的研发,用实际行动使科研创新成果与国家发展需要紧密相连。
目前,机电学院拥有先进机构与机器人装备、特种装备研发、虚拟现实及工业视觉、特种加工工艺与装备、复杂通信系统信号处理、微纳光机电系统、智能+雷达系统设计、先进感知技术与物联网等8个科研团队,拥有排水环境治理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基础工程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中心、高端模数芯片先进数字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散料清洁输送技术创新中心等4个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建立了9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形成了“陆地基础扎实、海洋发展向好、空间提前布局”的“陆海空”三维体系雏形。自十八大以来,学院获得科研项目立项410项,立项金额10139.54万元,发表T4以上论文409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78项,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继往开来,再谱华章。机电学院院长丁华锋表示,未来机电学院将继续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学校特有的地学优势,抓住地质工程装备和机器人发展机遇,补齐学科短板;整合研究方向,形成合力;注重整合校内外资源,引进或培养领军人才。进一步凝心聚力、谋划未来,为培养时代新人,推动高质量发展,加速建设一流新工科学院而不懈奋斗。(来源 机电学院 特约编辑 徐燕 审稿 曹南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