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简称“机电学院”)办学历史悠久,起源于北京地质学院1954年创办的探矿工程系勘探机械专业。1998年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合并组成全新的机械与电子工程系(院级),经2003与2008年两次调整更名为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学院现有三个系和一个实验中心:机械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工程系、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实验中心。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两个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通信工程专业为湖北省一流专业。
学院现有教职工12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2人、教授30人、副教授49人,国家人才计划4人、湖北省人才计划11人。
在70余年的办学育人过程中,始终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与共和国的制造业发展同频共振,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提供人才培养支持,围绕行业共性技术难题进行攻关,围绕企业需求提供智力支撑。当前,为响应国家 “新质生产力” 发展战略,契合学校 “双一流” 建设目标,聚焦 “机电通一体 + 智能系统” 双轮驱动,将智能制造和智能体赋能地质、资源、环境等领域发展创新,致力于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地学领域智能系统工程与装备的教学和科研高地,服务国家三深战略、资源能源安全、高端装备制造及数字化转型战略需求。
学院在校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2600余名。学院紧扣国家 “新质生产力” 发展需求,构建 “强基赋能・产教融合” 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具有 “机械+电子+通信+设计” 复合能力的机电领域领军者。以 “新工科” 教育理念为引领,通过 “学科交叉赋能、企业协同育人、国际视野拓展”三维协同培养模式 ,打造复合型工程领军人才方阵。近五年机电学院学子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机械设计创新比赛、石油装备创新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等多项重大专业赛事中屡创佳绩,先后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者约400余项,主持各类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约300余项,升学率达40%,就业率达95%。
学院现有两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地质装备工程、低空技术与工程)、三个学术型硕士学位点(机械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低空技术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专业硕士点(电子信息工程、机械),依托1个国家级科研平台、5个省部级基地及5个产业创新中心,形成“智能装备+电子信息”双轮驱动的科研育人生态。聚焦智能制造、智能地质装备等三大领域,在低空运载器控制、光机电一体化等方向取得突破性进展,研制中国第一艘超深水大洋钻探科考船的岩心自动化传输系统,近五年获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发表SCI论文47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60余项,为育人提供坚实学术支撑。
学院与多所海内外知名高校,如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大学、法国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韩国汉阳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德国杜伊斯堡-艾森大学、德国安哈尔特应用技术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建立了紧密的交流与合作关系。2025年,学院与德国安哈尔特应用技术大学合作办学并开始招生。与贝肯休斯、中地装备、中航科技、中煤科工、东风集团、三一重机、厦门三烨、无锡钻通、武汉蓝讯、武汉格蓝若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盛帆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湖北九峰山实验室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