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从工地痛点到大赛摘银!学院本科生何乔勇毅逐梦的青春之旅

来源: | 作者: | 时间:2025-11-21


   10月13日清晨6:00,河南郑州大学校园里晨光初亮,静谧的校园里却透露出“大战”在即的紧张。就在一个多小时后,来自全国高校数百支学生团队就将陆续入场,在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比赛的最高舞台——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全国总决赛的赛场上一决高下。此刻,来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的2022级本科生何乔,正在紧锣密鼓地调试着他们团队的参赛仪器——智生数字眼:毫秒级全生命周期五维巡检光电吊舱。

 

何乔团队调试仪器

   提到何乔的科创之路,还得从他大二那年说起。何乔回忆道:“每年工地安全事故频发,我从小在工地长大,父亲又是做这一行的,对这个问题我有着深深的了解与共情!大二那年,我的一句感慨,成了这个国创项目的起点——最初正是因为‘工地安全事故高发’这一痛点,让我萌生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念头,后续与程卓老师沟通时,也未因外部建议偏离核心方向,始终围绕‘用技术降低工地风险’来打磨方案。” 确定方向后,“智生数字眼”团队的组建充分考虑了“专业匹配”与“能力互补”两方面:他们于多个专业中募集团队成员,然后对其进行合理分工。例如:电信、通信专业同学专攻三大核心技术的突破,经管同学统筹融资与企业合作,法学同学负责把控合规风险,艺媒与工业设计专业同学负责PPT美化和产品建模。用团队成员程笑的话说,“每个人都在擅长领域发力,才能形成高效协作的‘攻坚小组’。”

   当提及在推进项目的过程中哪些问题让他们印象深刻,又是如何实现突破时。何乔说道:“项目推进时,两道难题曾让我们的团队陷入困境。一是技术落地的‘定位模糊’,校赛前期始终没确定清晰的应用场景,指导老师与专家多次指出问题,甚至觉得我们过不了校赛。在学院为团队配备专业指导老师,与外聘行业专家的指导下,我们的团队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调研政策与社会需求,最终锁定了‘路桥施工’这一细分场景,才让技术有了明确落地方向。二是‘意见分歧’的困扰:多位指导老师和外聘专家建议不一,在众多声音中挑选出最符合当下情况的意见更是令人头疼。”最终他们通过‘分模块梳理建议+结合项目核心目标筛选’的方式,既博采众长,又没迷失前进的方向。

“智生数字眼”团队曾有过“差点放弃”的时刻:去年已获国家级铜奖,再冲一年似乎“没必要”。去年10月国赛网评结果出来后,他甚至跟指导老师说“不想再搞了”。但12月时,“冲击国赛现场赛”的未竟目标,加上对项目的不舍,让他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冲击国赛,再战一年”,何乔说道:“毕竟已经打了一年,有经验也有感情,不想就这样停在半路。”“智生数字眼”团队的经历彰显了该团队在挫折面前不回避问题的态度,既拥有“主动调研寻方向”的强大执行力,又具备“不轻易言弃”的坚韧韧性,能够把困境转变为项目优化的良好契机,而非选择退缩的借口。

 

大创赛上手捧奖杯的何乔

   同时,学校和学院非常重视大创赛,为参赛团队配备专业指导老师,并链接外聘行业专家资源,不仅在技术与方案上“纠错”,更帮助团队拓宽视野,避免走弯路。何乔说道:“本科生院朱部长、王部长,学院瞿书记、吴书记,导师程卓老师及负责对接赛事的老师们更是现场指导,陪伴我们一起熬夜打磨作品,丁老师甚至凌晨五点就前往比赛场地帮我们调试设备。”

 

大创赛场上的何乔

   如今,经过两年的求索与坚持,何乔和他的团队终于迎来了他们最高光的绽放。他们带着全部由学生团队主导完成的14项专利、2项已授权软著、8篇与核心技术挂钩的EI/SCI高水平论文来到了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的国赛现场,在学校、学院各位领导老师们的支持下,成功斩获了国家级银奖的好成绩。

   在分享一路走来的心得时,他毫不保留地给有志于参加科创赛事的同学分享了两条“干货经验”:对于团队负责人,他反复强调“要大胆”:“敢向老师、学校提资源需求,更要走出校园找行业专家取经——窝在实验室做不出好成果,行业一线的建议才更接地气。”而对于团队的成员,他则提醒“别只做执行者”:“除了完成分工任务,要多了解项目全貌,这样既能学到更多,也能更精准地推进工作,帮团队少走弯路。”如今,何乔已经以优异的学习和科创成绩成功获得了保研名额,即将前往华中科技大学进一步开拓自己的科创梦想,他也真诚地向同学们发出祝福,希望同学们能够尽快找到愿意全力以赴的事业,在实现青春梦想的征程上勇毅前行。

 

大创赛场上何乔与指导老师团队